音樂文化的建立者是家長而不是老師!
Written by Tony Lam on May 18th, 2020
一直以來,我聽說了太多的家長抱怨:「我的兒子/女兒怎麼罵也不聽,就是不肯練琴,你幫我搞定他」之類的言辭,把教育的責任全推給老師,自己如釋重負;更有甚者家長和老師幾乎沒有見面,每次上課只是由家傭領著孩子來,對孩子的學習進度漠不關心。對此,作為老師只能慨歎:他的孩子學得成才怪!

誠然,在香港緊張的生活節奏中,如果還要抽時間和孩子一同學琴、上課看來是一件苛刻的事,不如努力工作多賺些錢來得實際吧?但是父母們,敢問你們為孩子提供學琴的初衷是甚麼?為了多門手藝、將來能夠多賺錢?還是為了孩子能多點文化、多點修養?

如果是為了多賺錢,很老實說,音樂行業的財務收益肯定不是最高的。據張學友先生在2018年香港演藝學院中的畢業生致辭中,引述福布斯富豪榜頭三百位也沒有演藝圈人士。即使已貴為娛樂圈中的天王巨星,他尚且未敢以富豪自居。何況是「星味」沒有那麼濃厚的專業演奏家呢?就算是職業管弦樂團的小提琴首席月薪也不過數萬元而已。和「致富」顯然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如果學音樂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培養興趣、音樂文化的話呢?那麼我們先要了解一下甚麼是「文化」,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資訊、生活圈中所培養的價值觀。試想想:家長一方面強逼孩子拚命練琴,一方面又從不告知他們學音樂的價值所在,而且對他們的學習進度不聞不問,表達出來的是一副可有可無的態度;日常生活中除了音樂課外,根本和音樂扯不上關系。那麼可想而知,學琴對孩子來說只是一件毫無價值的苦差,他們沒法了解學琴的目的,學習的動機就會大大降低。

相反,若家長主動關心子女的學習進度甚至一同參與學習、多讓孩子接觸相關的節目、資訊,那孩子就能理解到音樂是一種和別人溝通的語言、方法,音樂這時候才稱得上是一種文化。如同在意大利,隨便一個人都可能有一副好歌喉;在維也納街頭,就連街邊的乞丐也懂得玩兩下子樂器一樣。

同樣地在家庭生活中,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文化,不可只是孩子單方面的學習樂器,和老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其實家長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一環!因為親子之間有相近的興趣、話題;相若的能力和視野,才可以在這層面上作出有價值的溝通,文化底蘊才能得以建立。所以家長在引領孩子學音樂的同時,更應以身作則,持續進修,主動投入到音樂文化之中。

願各位家長能在孩子的音樂旅途中當一個主動的參與者;願音樂的美能植根在每個家庭文化之中!

Tony Lam 林立衡


Tony sir是一位充滿熱誠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於香港教育大學取得榮譽教育學士,並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音樂並取得碩士學位。另外, 亦曾奪得香港校際音樂節西樂作曲公開組冠軍及榮譽獎。他擁有十多年的小提琴教學經驗,更有多年編寫弦樂小組、管弦樂隊樂譜的經驗,對個人、小組教學和掌握不同年齡層學員的需要、對教材的挑選、整理甚有心得。

2020年,更創立 Tony Lam Music Studio 網絡平台,將畢生所學重新整合,毫不保留的分享給各位希望子女學習好音樂的家長以及各位小提琴愛好者,以最便捷而有效的方式自學演奏小提琴。因為他相信,培養一個家長對小提琴演奏的認知能力,能讓子女在學琴之路上走少更多彎路、進步更快!此外還能培養家庭的音樂文化,最終能使更多的學生受惠!
FB Comments Will Be Here (placeholder)
©2020 tonylammusic.com

Shop G32 Eldo Shopping Centre, Tuen Mun, NT, Hong Kong

This site is not a part of the Facebook website or Facebook Inc. Additionally, This site is NOT endorsed by Facebook in any way. FACEBOOK is a trademark of FACEBOOK, Inc.
Powered By ClickFunnels.com